美国生活指南

最真实、最详细的美国攻略大全

盈透 数学 送美股 厨具 信用卡
  • 好物推荐
  • 投资指南
  • 教育升学
  • 生活窍门
  • 信用卡
Home » 儿童教育 » 父母的智慧之三: 游戏成瘾,不是孩子的错

父母的智慧之三: 游戏成瘾,不是孩子的错

Updated on 01/19/2022, Author: David Nie
Subscribe • Follow us @Twitter

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玩游戏成瘾、大量观看油管视频,已经成为现阶段家庭教育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我们身边的很多家长跟孩子因为电子产品的上瘾问题而相爱相杀的事情屡见不鲜。

在我们家里,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也是Ethan与Michael曾经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为了帮助他们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我阅读了《游戏改变世界》和《欲罢不能》等书籍。我制定了一些方案,成功的说服了他们跟电子产品和谐相处,从而放弃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结合我跟孩子们的经历,分享一下我对行为上瘾的理解,然后我会介绍一些好用的工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专门对Ethan和Michael进行了一次关于玩电动游戏的采访。

我说:“你们能告诉爸爸,video game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吗?”

Ethan说: “It’s fun too. I can do something I can’t do in real life. I can play with friends together online even 200 miles away. It make me feel we are close and I will not feel alone.(游戏很有趣。我可以在游戏里做很多现实生活中做不了的事情。同时我可以跟哪怕200迈之外的朋友一起玩,这让我感觉跟他们离得很近,从不会感觉孤单。)”

Michael接着说: “Fun and entertainment. Fun challenges inside. Once you finish the challenge you feel successful. (游戏很好玩,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挑战。一旦完成挑战会让我感觉到很成功。)”

我问: “Will you addict to video game? (你们会沉溺于游戏吗?)Why?(为什么?)”

Michael说: “No, because if I addict to it, it would be very bad and parents would be mad at me. And someone ask me why you play video game all the time, and I would be hard to answer.(不会,因为如果我们玩游戏上瘾,我会感觉很糟糕,我的爸爸妈妈会生气。还有会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玩游戏,我会感觉到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Ethan说: “No, I do not want to. I play games all day, I learn nothing. But I study and play, I get more successful. (不,我不想。如果我们整天玩游戏,那么我就学不到任何知识。但是我一般学习,稍微玩一些,我会感觉到更成功。)”

我问: “什么东西对你们来说最重要?”

Michael: “Eat food,go to school.(吃东西以及去上学。)”

Ethan说: “Family, friends and success. (家庭,朋友以及成功。)”

我问: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success? (你对成功的理解是什么?)”

Ethan解释说: “If you want to success, you have to work hard and study. If you think nothing bad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and you will just play video game.(如果我想将来成功,我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如果你觉得未来没什么好担忧的,那么你就会不停的玩游戏。)”

我说: “你会偷偷玩游戏吗?为什么?”

Ethan毫不犹豫的说: “不会。If so,I feel I break the rules. Feel like what I’m doing is wrong. I have to be honest and faithful.(那样我会感觉到我破坏了规则,我就会感觉到很难受。我需要诚实,守信。)”

他们俩所说的基本属实。他们现在一周只有星期五玩两个小时游戏,别的时间他们不会用电脑或者平板来娱乐。我没有断绝他们跟电子产品的联系,只是想了一些办法,让他们的自律发挥了作用。

只要方法得当,孩子们完全可以做到跟电子产品和谐相处。正如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说的一样: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一个 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游戏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

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素质的缺失。那些在游戏中堕落的人,即使没有电脑游戏,也会有另外的什么东西使他不可自拔。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由此可见,痴迷网络、游戏成瘾,不是孩子们的错,而是源自其背后复杂的心理学以及教育问题。

1. 电子产品过度使用现状

电子产品过度使用现状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手机在给我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它产生了严重的行为上瘾。

外出时不带手机就浑身不自在,走路时要看手机,吃饭时也离不开手机,哪怕开车时或是在拥挤的地铁里,我们都会忍不住掏出手机。

总之,我们的手会随时随地的握着手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吝啬那一点点时间。

几个数据让人震惊:

  • 2018年,苹果手机用户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是195分钟,其中20%的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时间是270分钟。每天手机的平均开机次数为58次。
  • 德国数据统计互联网公司最新调查发现,中国以每天使用手机3小时位居世界第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70%的爸爸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不足1小时)

我也侥幸的看了一下我自己的手机使用数据,我今天使用手机251分钟,开机128次,远远高于2018年的平均值。我从来不用手机玩游戏、也不沉迷于微信刷屏,我用微信大部分是为了工作,但是使用的频率真是惊人。

这些数字让人震惊,但最可怕的是,我们成年人不仅自己沉迷于手机,还将这一恶习“传染”给了孩子。

一项针对1000名0到5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显示,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比率为80.4%。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把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扔给我们的孩子。超半数的父母让孩子玩手机的理由是,“这是让他们不吵不闹的最好办法”。

2.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形成行为上瘾

我们在电子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这件事情本身其实不是大问题。而问题是,我们在电子产品上面浪费了“more than needed”的时间去娱乐,我们慢慢的开始依赖电子产品,从而产生了行为上瘾。

什么是行为上瘾?

行为上瘾指的是,人无法抵挡某种事物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短期内可解决某种心理需求,而长期而言则会造成严重伤害。行为上瘾具有破坏性,它们挤掉了工作、阅读、思考、娱乐、人与人互动、个人卫生等其它的人类基本追求。

智能手机的使用之所以能发展成行为上瘾,是因为我们不仅仅使用它来工作,对它也不会因为新鲜感一过就束之高阁,我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

美国一个名叫Larry Rosen的人做过一个实验。她设计了一个App用于记录手机使用的情况,她将这个APP下载到一些志愿者大学生的手机上,跟踪了三年,记录他们使用手机的具体情况。

实验结果是,第一年志愿者每天平均使用手机时间是220分钟,一天平均开机56次,到了第三年,每天平均使用手机时间提高到了277分钟,同时平均开机次数提升到了77次。

由此可见,随着我们对电子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我们越发会他产生的依耐性,从而形成行为上瘾。

3. 电子产品行为上瘾的危害

电子产品行为上瘾的危害很多。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产品对大脑的伤害不可逆转

我们的大脑(特别是孩子们)有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影响大脑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因素来自于外部刺激。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指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调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是这些神经元需要关键性的类神经链接,才能发挥作用。每个人从出生到三岁,大脑每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神经元链接,同时也会删除、削减一些长期不使用的神经元链接。

这本书同时也指出父母的语言环境是决定特定神经元回路优势、持久性和修建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父母的语言满足3T原则,即共情关注 (Tune in),充分交流 (Talk more)、轮流谈话 (Take turns)。

然而来自电子产品的屏幕语言不满足3T原则。它即不能关注孩子、也不能跟孩子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轮流谈话。

推荐阅读:《如何与孩子说话决定孩子的一生 – “父母的语言”》

所以,屏幕语言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大脑发展,还会对孩子大脑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美国儿童科协建议家长三岁之前不能让孩子们接触电子产品。

为了研究不合格的外界刺激对大脑的影响,有人拿猫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找来很多小猫,刚出生就关在黑屋里,每天到了特定的时间,就把一半的小猫放在只有竖条纹的笼子里,这些猫只能看到满屋子的竖条纹;而将另一半的小猫放在只有横条纹的笼子里。

经过一两个月的训练之后,把小猫放到现实生活中来,发现小猫走路经常会撞到东西。小猫看不到立体的东西,不会躲避。由于猫的大脑长时间接触二维图片的刺激,对大脑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从而让大脑失去了对三维立体的感知能力。

很不幸,电子产品给予人大脑都是二维图片的刺激,这些都会孩子的大脑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这种破坏能力不可逆转。

第二、容易引起专注力不易集中    

说到专注力,很多家长可能会自豪的说,孩子们在家里的专注力还可以,他们可以老老实实坐着看两到三个小时电视或者玩两三个小时平板电脑。

但是实际上,坐那里看电视和专注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其实是两个本质完全不同的事情,当你在主动的做某一件事情时,比如学习,你是在主动的探索。但当你去看电子产品、动画片、电影的时候,你是在被动接受。

我们的大脑本质上很懒,我习惯于去寻找简单的答案,不愿意去主动思考。电子产品对专注力破坏力在于,孩子们一旦习惯的去看一个不停在动的东西,那么当他去接触积木这类静止的物体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很没有意思。这样就造成了对孩子们的兴趣和专注力的破坏。

微软的加拿大分公司报告指出,在2000年,人们的平均集中注意力时间为12秒,到了2013年平均集中注意力时间衰减到了8秒。

第三、强迫性社交,不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去年我们还住在芝加哥城里的时候,Ethan老跟我抱怨说,我为什么不给他买Fortnite的游戏片,因为他们学校的男孩子都在玩,而且玩Fortnite的男孩子在学校特别受欢迎。因为他没有玩这个游戏,很多同学都笑他。尽管我们没有让Ethan玩Fortnite,但是他还是跟别的孩子学会了一些Fortnite的舞蹈。

我想这就是一种强迫性社交。有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会不被群体所接受,从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让孩子去玩各种时新的游戏。可能他们觉得获得群体的认同感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到真正的快乐。

其实这是一种没有原则的附和,孩子们获得快乐也会是短暂的。即使成了玩游戏的佼佼者又能怎么样呢?孩子们一旦进入社会,不被社会认可,甚至会变得更加失落。

强迫性社交不利于孩子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他们由此得到的结论或许会把迎合他们的喜好作为社交的标准,从而为了社交而社交。这样他们就失去了对个人价值观衡量的标准。可能的结果是,孩子们会跟别的孩子学说脏话、学抽烟、学会不尊重别人,甚至学会吸毒。

第四、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缺失

人一辈子都在追求个人价值感,无论是孩童时期,还是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成年阶段。心理学家的一致结论是价值感是我们通过为群体做贡献,做出能够得到他人认可的成就而建立起来的。我们在虚拟世界里也可以建立类似的价值感。比如游戏打得好的人会有很多人追捧他的粉丝。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告诉我们,

人类的本能就是喜欢简单的答案。我们如果能够毫不费力的得到简单的结果,我们就不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寻找更复杂的结果。

《思考,快与慢》

如果孩子们在虚拟世界里能够轻易感受到他们所需要的“认同感”和“群体意识”,那么他们便不会投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寻找真正的价值感。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反差,一旦他们步入社会,他们那些虚拟的“价值感”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乃至丧失自尊。

由此他们会对现实社会产生恐惧感,从而更加沉溺网络世界。试想一下,我们身边有多少年轻人因为沉迷网络而自暴自弃?

第五,容易受到不正确的知识误导

前几天老婆给我买了一双Timberland的鞋子。Ethan和Michael看到后非常激动,跟我说,Timberland公司有歧视,我们不应该买他们的鞋子。原因是,他们在Youtube上看到了一个视频,对Timberland的Logo做了一些猜测性的分析。

显而易见,孩子们受到了一些没有根据的信息的误导。为了消除他们对Timberland的误会,我找了一些文章跟他们一起阅读。后来我们也找到了Timberland CEO的公开信,逐步了解到外界对Timberland的误解。

我跟孩子们一一解释了他们误解的地方,到最后他们也接受Youbube上那个对Timberland logo 的解读只是一个谣言,但是他们还是拒绝妈妈给他们购买Timberland的靴子。

由此可见,一旦错误的知识进入了大脑,彻底根除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同时,一些游戏和视频也会让孩子们被动接触到一些暴力的、色情的画面,从而对他们不成熟的心灵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六,过早发育

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孩子容易过早接触到超过他年龄的知识。

还是那个原理,人的本能很懒惰,我们喜欢简单答案。一旦我们在互联网上能够轻松得到答案,那么就不会花更多精力去现实世界中去探索。他们会对很多他同龄人做的事感觉到无趣。从而过早的结束儿童期,进入成熟期。

除了以上六点之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还会剥夺孩子们的运动时间,从而导致身体缺乏锻炼,剥夺睡觉时间,从而导致白天上学精神不饱满。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也会让孩子们变得焦虑。Michael每次看视频超过一个小时,他就会表现出来不耐烦,容易说出一些不尊重他人的话来。

4. 为什么会游戏成瘾?

上瘾的生理性的原因是什么?

上瘾是因为这种行为能够给我们的大脑带来快感。这个快感源自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额分泌。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是神经传导物质的一种。这种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吸烟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欲罢不能》这本书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人员奥尔兹和米尔纳在一群老鼠的脑袋上都插了一个电极,用电流刺激老鼠的大脑,观察它们的反应。

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老鼠都害怕电击,只有一只表现得非常兴奋,不仅不害怕,反而很享受,甚至主动追求电击。最后那只老鼠不吃不喝,无休无止地享受电击,直至力竭而死。

研究人员为此感到非常困惑,他们从那只老鼠的大脑中取出电极,发现电极的探针弯曲了,刚好接触到了老鼠的隔膜。而这个隔膜是老鼠的“快感中枢”,当这一部分受到刺激,老鼠就会产生快感。

后来,又有一位研究人员罗伯特·希斯将该实验迁移到了人体上,他将探针插入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士大脑的快感中枢里,结果那位女士表示,她的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快乐。但是只要研究人员一拿掉电极,那位女士的笑容就消失了,后来她迷恋上了那种感觉,千方百计想要植入探针。与那只老鼠一样,人对这种快感也会上瘾。

所以,行为上瘾的生理性原因是大脑的快感,这种追求快感的力量可能会让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如果不加节制,其可怕程度如同毒瘾。

当我们在积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去寻求外界的刺激来获取更多的多巴胺呢?

大量的研究表明,上瘾的心理学根源都是来自于痛苦。

有时候,我们为了逃避自己的心理痛苦,从而变成了药物或行为的奴隶。比如,如果我们感到孤独,可能会投入到社交网络游戏里;当我们感觉到不安全,可能会投入到一些暴力游戏中去寻找那种所谓的英雄感。

英国卡迪夫大学一项发表在《PeerJ》期刊上的研究认为,长时间玩游戏可能是处于不快乐情况下的人的替换活动,而不是真的成瘾。孩子爱玩游戏可能只是想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

除了孩子之外,成年人亦是如此。英国的研究人员在调查了2316名18 岁以上的网游玩家后,并没有发现任何临床问题。进一步分析显示,长时间玩网游的人,更多是对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感到不快乐,比如关系或职业。

5. 如何杜绝游戏成瘾?

对于游戏的行为上瘾不是孩子们的错。孩子们过于依赖电子产品,问题大多源自于我们父母。

昨天我看到一个在商场购物的家庭,妈妈在挑衣服。爸爸一直在低头看手机,儿子在他面前先是蹦来蹦去,然后就去玩妈妈挑好的衣服。后来爸爸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直接从口袋里掏出另外一个手机给他玩。最后两人男人都低着头在那全神贯注的安静了下来。

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很常见,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当孩子们吵闹的时候,扔给他们一个iPad往往是让他们停下来最有效的办法。这样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对电子产品才生依赖性。

孩子们在接触电子产品的初期阶段,其实对电子产品并没有那么依赖。玩电子产品只是闲不下来的一个替代活动而已。

记得我以前从Ethan抢过iPad的时候,他都会反问我 “那我做什么?” 如果我答应带他去公园玩,或者去骑自行车,他就会马上放下手里的iPad,在外面玩的时候,他也不会惦记着回去玩iPad。

我们需要给你孩子们安排足够的事情做。孩子们往往精力充沛,他们闲不下来。成长期的大脑很活跃,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

所以说,我们要给孩子们安排足够的课外活动。一旦孩子们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了足够的快乐,他们就不会沉迷于电子产品。

记住,上瘾大多源自于痛苦。孩子们之所以陷入虚拟世界不可自拔,是因为他们可以在虚拟世界得到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

  •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指令,而是陪伴。他们很难体会到事物本身的快乐,但是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陪同,父母的赞扬以及父母爱的信号。这些都是能够帮助他们大脑分泌多巴胺的事,可以让他们在坚持做一件事情中体会到幸福感。
  • 当孩子们具有独立意识的时候,能够约束他们的行为的是他们的自尊水平。自尊会给我们的行为划分一个很难逾越的边界。一旦我们逾越了这个边界,我们内心就会自责,然后把我们拉回来。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去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我们要鼓励他、赞美他,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们需要提醒孩子们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一旦他们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那么他们就有了建立自尊的标准。

最近看了《心智力》这本书,书中提到,只有我们能够感受到来自事物本身的快乐,我们才能真正投入这件事情中去,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从长远影响来说,我们需要去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大自然,鼓励他们去阅读,带领他们去参加体育锻炼等。一旦他们找到来自事务本身的快乐,他们就会很幸福。从而他们就不会过多依赖电子产品了。

6. 如何改变孩子已经形成的行为上瘾?

改变孩子们的上瘾行为比防止他们上瘾要困难很多。方法与防止行为上瘾的方式方法差不多,但是需要我们父母更有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

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帮助Ethan和Michael摆脱电子产品依赖的故事。

  • 改变之前:Ethan和Michae放学就会想方设法的去玩iPad或者Nintendo Switch。Michael会用我的一个不常用的手机去他的房间里玩,还会偷偷把我的手机藏起来。Ethan会因为玩游戏而耽误写作业,耽误练习弹钢琴。
  • 改变之后:孩子们每周只有在周五玩两个小时游戏,周六我们一起去看一场电影。Ethan只会用电子产品来学习,我从来没发现过他使用电子产品来玩过游戏。以前他们每人都有一个iPad,搬家之后,我都不知道iPad哪里去了,他们也没有问我们要过。Nintendo switch长期放在地下室,只有周五他们才会去玩。

我们采取的办法基本分为以下几步:

  • 同理心沟通,与孩子达成共同的愿景。

Ethan和Michael一直以来都喜欢跟我聊天,我们聊天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我很少跟他们聊关于游戏的内容,因为我不想孩子们从我这里得到关于游戏的认同感。我对于他们玩游戏的态度也一直是不支持、但也不反对。

然而,我会有意的去引导以及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Ethan想做一个游戏设计师, Michael想要做一个科学家。不管他们对于理想有多坚决,只要他们说出了口,我和孩子们就具有了达到一个共同愿景的基础。

我和孩子们一共达成了四个共同的愿景。

我们达到的第一个愿景是:理想需要为止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不然Dream永远只是一个Dream。

为了加深他们对这个愿景的理解,我自编了一个故事。

小明在七岁生日的时候,告诉爸爸妈妈他的理想是做一个Video Game Designer,爸爸妈妈很高兴,鼓励他去学画画、学写小故事、以及学编程。但是小明后来喜欢上了打游戏,并没有为自己的Dream去努力。在小明八岁生日的时候,爸爸问他:“小明,你记得你的dream吗?”小明说:“Of course,be a video game designer.” 可是接下来小明还是没有努力。在他十岁生日的时候,爸爸又问:“小明,你的dream是什么来着?”小明回答说:“Looks like be video game designer.” 可是后来小明还是没有为dream去努力。在他十二岁生日的时候,爸爸又问:“小明,还记得你以前想做一个video game designer吗?” 小明说:“Really?I even can’t remember it.” 小明还是沉迷于游戏不可自拔。在小明十五生日的时候,爸爸又问:“小明,你还有dream吗?”小明说:“Dream? What hells that mean? I just have nightmare, no dream.” 最后小明因为没有为自己的dream努力,dream最后只是一个dream,never come true。

这个故事我跟他们至少讲了五遍,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又有一次Ethan偷偷玩了游戏,我批评了他。他还主动让我再讲一遍这个故事给他听。

经过这种多次反复之后,他的控制力提高了很多。就像在我对Ethan的采访里面他说的一样,他担心过度玩游戏,他的梦想不能实现。

我们达到的第二个愿景是:过度玩游戏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利,就算成为了玩游戏的专家,也不能成为一个video game designer。

我们达到的第三个愿景是:允许适当玩游戏。

我们达到的第四个愿景是:玩游戏时间过长,人容易焦躁、情绪容易失控。

每次Michael看iPad视频超过一个小时,他就会表现的焦躁,说话很不耐烦,还容易对我们发脾气。我会用手机把他的状态录下来,等他情绪稳定了,我放给他看,问他自己喜不喜欢这个样子的自己。他都说:“不喜欢。”我说: “你自己都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别人怎么可能喜欢呢?你们想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吗?”他们会说:“不想。”

一到两次这样的谈话不一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们还是蛮在意的。其实这也是在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尊体系。

共同的愿景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制定规则的基础。我们一些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总是会对孩子们说,你们不知道这样做不对吗?基本常识你都不知道吗?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没有达成共同的愿景之前,说这样的话是我们的不对,因为我们没有跟他们说清楚,他们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 制定规则

我允许他们适当玩游戏,我还特意给他们买了Just dance 2019游戏片。我觉得小孩子适当玩游戏无可厚非,他们也需要娱乐。这也是我们达成的共同愿景之一。

我们约好周五是Tech Friday,也就说,这天他们放学回到家就可以玩游戏一直到吃晚饭,爸爸妈妈绝对支持。周六晚上是Movie Saturday night,父母和孩子一起看一场电影。

  • 以身作则,自己先放下手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孩子放下游戏,我们大人先要放下手机。我当着孩子的面删除了手机里所有的游戏,并且严格限制我自己用手机娱乐的时间。为了让孩子们改变游戏上瘾,我自己先要拒绝做一个低头党。

  • 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如果家里电视、电脑、平板电脑随处可见,那么孩子们很容易被这些东西吸引走。

为了营造好的环境,我们将所有的娱乐设备都放在地下室。在楼上,除了我的办公室有电脑,别的地方都没有电子产品。我们改变了环境之后,孩子的专注度好了很多,基本上没有违反约定去地下室玩游戏。

  • 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理解过度玩游戏的坏处,同时让他去影响别人

我建议Ethan去劝说身边的朋友不要沉溺于游戏。他真给他的朋友写了一封信,说玩游戏对身体不好,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容易焦躁,容易情绪失控。Ethan建议他不要玩游戏,要多读书。

自律来自强大的自尊。一旦孩子们自己说出这些道道来,他们就没办法不遵守了。特别是当孩子们去劝说自己的朋友时,他们就更没有道理不做到。

  • 多安排课外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现实世界的快乐

孩子们对快乐幸福的渴望比谁都强烈。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能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发呆,他们需要随时有事情做。

我们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增加了很多课外活动。Ethan跟Michael都加入了Boy Scout,他们的课外活动丰富了很多。这周末我们还会组团去野营。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特别期待周五的Tech Friday,现在就算到了周五,他们对于玩游戏也没那么兴奋。到目前,至少有两个Friday,他们会选择跟邻居的小朋友去公园玩,主动放弃了Tech Friday。

  • 加大了他们的阅读强度

我们有意识的增加孩子的阅读量。我们一周会去图书馆一到两次。我也孩子们一起读书。我在跟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来自事物本身的快乐。一旦我享受这个过程,他们自然而然也会被感染到。

现在Michael一到图书馆都会非常认真的看书。他妈妈都被孩子这种认真劲感动的哭了。他旁边很多孩子在玩玩具,一点都没影响他。

我想那时候他应该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同时我们将周一晚定为Reading Monday Night。父母与孩子四人要轮流给大家读书。每天晚上我们也会轮流给大家讲故事,这样我们更加能感受到来自阅读的快乐。

  • 更有效率的陪伴

我安排了更多陪伴孩子们的时间。为了不耽误我自己的工作,我阅读了一些时间管理的书籍,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时我也更有效的去陪伴他们。

这就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征服电子产品上瘾的故事。以前我的两个孩子确实很喜欢看电视、玩游戏。我把iPad藏起来,他们都能偷偷找到。而现在,他们基本不会主动去玩电子产品。

在这整个过程中,与其说是孩子们在改变,还不如说是我们父母在改变。

当我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们的时候,我选择了看书。

  • 我阅读了《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它让我理解游戏是如何让人一步一步上瘾的。
  • 我又阅读了《欲罢不能》这本书,我理解了沉迷游戏的生理学以及心理学根基。
  • 我还阅读了《自卑与超越》、《活出生命的意义》、《幸福的方法》等书籍,我懂得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

一旦我绕了一大圈回到原点的时候,我发现我以前处理孩子电子产品上瘾的方法是那么的好笑,我自己都摆脱不了手机,我却在要求孩子们做到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原来,只有我们父母先放下电子产品,孩子们才能摆脱电子产品上瘾。

7. 端正对待电子产品的态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已经全面的融入到孩子们的教学体系中。老师们需要通过电脑来进行教学,学生们的家庭作业很多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同时孩子们的一些project也需要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来完成。

Ethan今年上四年级,学校给他配了一个chromebook。这个chromebook已经成为了跟铅笔盒一样不可或缺的文具。

孩子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产品了。所以,如何帮助孩子跟电子产品和谐相处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断网绝机不可取,因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正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所说的那样。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

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素质的缺失。

那些在游戏中堕落的人,即使没有电脑游戏,也会有另外的什么东西使他不可自拔。

尹建莉

我们传统的教育的最大误区,就是对孩子过度保护。

小时候,妈妈害怕我溺水,会让我离水远一点。问题是我没怎么接触水,到现在都还不会游泳。

妈妈因为害怕我看小说上瘾,从小就不让我读课外读物,以至于我现在才发现阅读的妙处。如果我们不去直面困难,而是一味地回避困难,那么我们永远学不会如何去客服困难。

我们应该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去面对电子产品。我们要给他们机会去玩游戏。孩子们有很强的好奇心,你越不让他玩,他们越是感兴趣。

我会偶尔鼓励孩子们打打新游戏,因为我觉得他们也需要娱乐,他们的大脑也需要休息。如果父母们不能理解,请打开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看看,你们一天是不是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在手机娱乐上。

当然家长对于游戏内容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孩子们所玩的游戏必须要经过父母的审核。色情、暴力的游戏,绝对不能让孩子们接触。

自律来自于强大的自尊。我们只有培养孩子们的自尊水平,才能帮助他们提高抵抗诱惑的能力。

比如我前面采访Michael,问他会不会沉溺于游戏。他斩钉截铁的跟我说他不会。他这种坚决源自于他发自内心的认为沉溺游戏是不好的事情。他甚至认为说不出口,害怕别人会因为他玩游戏过多看不起他。其实这就是自我价值观,或者说自尊。一旦孩子们建立了良好的自尊,那么他们就有了约束自己行为的标准。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多用电子产品来学习。多给他们下载一些学习软件。一旦他们习惯于用电脑来学习,那么下次看到电脑,第一反应就不会是玩游戏了。

比如,Michael很喜欢用Riz-kids来读书,他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阅读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Ethan和Michael也会用Khan Academy来学习数学。

8. 总结

在这篇文章里,我跟大家分享了,我们家在控制游戏成瘾方面的经验,同时我尝试分析了行为上瘾的来龙去脉,并且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工具。

我的观点是:电子产品上瘾,不是孩子的错。为了帮助孩子们不沉溺电子游戏,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

  • 首先,我们自己要拒绝做一个低头党,尽力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 其次,我们要帮助孩子们建立强大的自尊,建立他们的防御系统;
  • 最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快乐,比如阅读、体育活动、以及探索大自然等等。

只要我们做好这三点,我相信,我们孩子们就能跟电子产品、跟游戏、更视频和谐相处。

父母的智慧系列文章

  • 父母的智慧之(一)破窗效应之家庭教育反思
  • 父母的智慧之(二)谦逊、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 父母的智慧之(三)游戏成瘾,不是孩子的错

9. 主编的话

洋洋洒洒一万二千字,足见Dr. Nie对于孩子游戏成瘾问题的关注。文章分析了行为上瘾的原因,并且分享了亲身帮助孩子与电子产品和谐共处的实例,最后提供给大家帮助孩子克服游戏成瘾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字字珠玑,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您可以用手机扫描下面的QR码加入Dr. Nie主持的“父母的智慧微信交流群”,这里将是我们家长吐槽、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温馨小屋。

父母的智慧微信交流群

我们一直致力于撰写最真实、最实用、最详尽的美国攻略大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您可以使用邮箱订阅我们的频道:

David Nie
David Nie

在美国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Dr. Nie 创业多年,并且常年从事机器人教育以及STEM教育的相关工作。

目前定居于美国芝加哥,是两个孩子(9岁的Ethan和7岁的Michael)的父亲。作为一个父亲,Dr. Nie 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了哲学、儿童教育、以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擅长儿童教育方面的创作。

Dr. Nie 特别强调家庭教育,他对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掌握的相关技巧很有心得。Dr. Nie定期撰写原创的、内容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同时,各位读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任何困惑,请在文章末尾留言,Dr. Nie会及时给大家反馈。

>> 父母的智慧之(一)破窗效应之家庭教育反思

>> 父母的智慧之(二)谦逊、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 父母的智慧之(三)游戏成瘾,不是孩子的错

>> 父母的智慧之(四)无条件的爱,献给我的母亲

>> Facebook38岁中国程序员跳楼轻生之教育反思

文章类别: 儿童教育, 美国生活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earch

盈透证劵

  • 美国信用卡大全
  • Chase 信用卡
  • 富途moomoo开户送美股
  • 数学/中文课程春节大礼包
  • 华人生活馆厨具折扣
  • RebatesMe 返现送$40
  • Rakuten 返现送$30
  • 美术宝送 $20+$30
  • 画啦啦送$30
  • Amazon 折扣精选
  • 扫地机器人
  • 肠粉机
  • 空气炸锅
  • 笔记本电脑
  • 空气净化器
  • 高压锅
  • 方太油烟机
  • 九阳豆浆机
  • 床垫
  • 咖啡机
  • 平板电脑
  • 象印电饭煲
  • 茶具
  • 保健品

关于《美国生活指南》

关于《美国生活指南》

创办于2017年,主编是 Dr. Peter Zhang,刊登的内容都紧紧围绕美国投资、美国购物、美国旅游、儿童教育、美国信用卡等华人最关心的话题。邮箱订阅 + 关注 Twitter

如果您想了解如何在美国投资,您可以考虑在美国劵商开户、同时阅读如何选择储蓄账户、如何投资黄金、如何购买国债等投资策略。了解美国股票指数、美股行业板块、ETF、期权、期货等重要美股概念。进一步,您可以了解美联储、通货膨胀、消费者信心指数等宏观经济形势,并且深入了解市盈率、资产负债表、市值、每股收益等重要的企业价值概念。

本刊也汇总了各种生活物品的购物指南,类别包括:软件、厨具、家居、电子电器、运动健身、时尚美容、个人护理、营养美食、儿童物品、购物平台。最受欢迎的产品包括:空气炸锅、扫地机器人、电饭煲、豆浆机、床垫、咖啡机、厨师机、智能电视、智能手表、空气净化器、肠粉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等。

本刊撰写了大量的旅游攻略,包括大多数的美国国家公园、美国热门景点、以及世界各地的热门景点。比较受欢迎的旅游攻略包括:黄石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太浩湖、纽约、洛杉矶、拉斯维加斯、温哥华、加拿大班夫、墨西哥坎昆、哥斯达黎加等等著名的旅游地。

美国信用卡是美国生活、消费、以及积累信用的重要工具,本刊物细介绍了各类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信用卡、以及不同银行的信用卡,包括:30款美国信用卡大全、Chase 信用卡、Discover 信用卡、Citi 信用卡、BoA 信用卡、Amex 信用卡、酒店信用卡、航空信用卡、无年费信用卡、无需信用额度信用卡等等。最受欢迎的几款信用卡包括:Chase Freedom Unlimited、Chase Sapphire Preferred、Amex Gold 信用卡等等。

最后,本刊物分享了与美国生活相关的话题,包括美国移民、买车买房、求医问药、证件办理、家有一小、新冠肺炎等等。最受欢迎的攻略包括:美国绿卡排期、美国回国机票价格、美国大学排名、美国回国政策、美国买房流程、美国买车流程、绿卡申请流程、DIY护照照片、如何减肥、美国止痛药等等。

您也想创建一个在线博客吗?加入 Dr. Zhang 的在线课程。

Recent Posts

  • 美国的共同财产州:美国夫妻财产制度有哪些?
  • 什么是社会保障税和医疗保险税?Social Security Tax & Medicare Tax
  • 美国重要城市机场列表、机场代码及周围景点
  • 美国驾照直接换中国驾照?仅笔试、无驾考、仅一天
  • 北美爆火的破壁机,身边华人朋友都入手了!Joydeem破壁机凭什么火遍北美?
  • 2023 世界各国股市的股票价格综合指数
  • 美国保健品如何选?Nature Made vs Nature’s Bounty
  • 2023 美国保健品推荐 | 保健品品牌 + 功效全攻略
  • GoCashBack 怎么样【2023】开户有$8奖励
  • 美国防毒面罩 + 防护服推荐

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 Wordpress 教程
本站框架:Namecheap + SiteGround + WP Rocket

美国旅游指南 | 美国投资指南 | 美国购物指南

© 2023 HowLifeUSA LLC
howlifeusa.com is operated and maintained by HowLifeUSA LLC. Use of the website is governed by its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Policy.
HowLifeUSA LLC is 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mpany focusing on programi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howlifeusa.com may link to content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third parties that are not affiliated with HowLifeUSA LLC. HowLifeUSA LLC is not responsible for such content and does not endorse or approv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