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点什么来感谢母亲,但是我又怕我粗糙的文笔无法描述我内心的情感。
今天我包含着泪水,写下了这篇文章,献给我的母亲,也分享给所有身为父母的朋友,尝试讲明白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母亲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母亲的善良远近闻名,我记忆中,她从来没有跟邻里之间产生过任何冲突。村里村外的人跟母亲关系都很好。
母亲也是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人。
我是我们村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村里人都说我们家是祖坟上冒青烟,才出了一个大学生。可是我知道,我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陪伴。
但是我一直以来也不知道母亲影响我的根本在哪里?我只知道我好好学习就是为了对得起母亲的期许。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正面管教》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原来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爱”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离我们那么近、也离我们那么远。“离我们近”,是因为只要它存在,我们就很容易感受到。“离我们远”是因为我们很难讲明白它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再怎么给“爱”下定义,都不那么准确,再怎么解释它,都讲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爱”是一个值得回味的东西,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不会因为距离而被遗忘。
父母智慧的根本就在于爱的质量。每次提到“爱”,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我的母亲。所以,今天我想讲讲我的童年,理解一下母亲是怎么表达“爱”的。
1. 母亲的爱没有条件

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屋里屋外的事情都靠母亲一个人打理。母亲需要照看哥哥和我,还要打理四亩八分水田以及数亩山地。同时母亲还要照顾爷爷,在我记忆中,爷爷大部分时间都卧在床上。
我十岁之前的记忆里没有太多父亲的影子,因为他只有农忙季节才会回来一个多月,然后就春节期间在家呆二十天左右。
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有干不完的农活,每天都忙里忙外的。我从小就很黏母亲,白天母亲下地,我会跟着在田埂上等她,晚上母亲弯腰剁猪草,我会在旁边给她扇风。
母亲勤俭持家是远近闻名的。自我懂事起,我就记得母亲跟父亲一直在攒钱建新房子。母亲省吃俭用、压力也大,而且每天都很辛苦,但是在我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对我大吼大叫过。
有一件事,我现在想起来都会特别感动。母亲会坚持每天早上给我做好新鲜的饭菜,让我吃饱、吃好上学。要做到这样一件看似见简单而平常的事情,在我们那个时候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小时候,家里没有速冻食品、也没有牛奶。我们农村一日三餐都是正餐,都吃米饭和菜。母亲一般都是五点左右起床,先干一小时左右农活,然后再砍柴、生火、做饭。用柴火做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基本上一顿饭要折腾一个小时。所以邻里的孩子早上都是随便吃点头天晚上的剩饭。
但是母亲觉得这样不营养,所以就算辛苦一点, 她也要坚持让我吃饱、吃好才去上学。尽管那时候穷,没有山珍海味,想吃一顿肉都不容易,但是我吃的很营养。
小时候的我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我天性活泼,爱结交朋友。自从我上学以来,我会经常带朋友到家里来玩,当晚就住在我家。母亲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款待我的朋友们,让我不失颜面。
现在回想起来,八十年代的年农村应该只能算勉强解决了温饱。那时候,想要做一桌像样的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在过年、生日、以及几个重大的节日,我们才有肉吃。平常最好的菜也就是煎一个鸡蛋或者炒一盘自家制作的豆腐。每次我朋友过来,母亲都会做好几个不同的菜。
母亲完全有一千万个理由训斥我,让我不要给她添麻烦,但是她从来没有怨言,她总是说,只要我开心,她就会尽全力去满足。
记得我十四岁生日那天,我带了很多朋友来家里做客。我的生日是二月份,正直青黄不接的季节。妈妈想尽了一切办法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等同学们都睡觉了之后,她悄悄把我拉到了厨房,偷偷塞给我两个鸡蛋,说生日要吃鸡蛋才吉利。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责怪妈妈为什么不把鸡蛋拿给同学们一起吃,后来通过邻居阿姨,我才知道,我们家的老母鸡最近都没下蛋,这两个鸡蛋还是妈妈找邻居阿姨借的。
那是我第一次对母亲感到愧疚,母亲的爱深深触碰到我的心灵,这是一种无法言明的感觉。
我从小学到中学都很调皮捣蛋、争强好胜、还爱出风头,经常在外面惹祸。我的语文老师特别不喜欢我,他每次看到我母亲都要说我几句闲话。我也喜欢欺负女同学,女同学们也不停向我母亲告状。小学校长也经常叫母亲过去谈话,害怕我会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
但是母亲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些特意的训斥和责难我,而是对我谆谆的教导。外人会觉得母亲溺爱我,但是我知道,这是母亲对我的信任。
母亲对我的爱没有条件,她愿意去接受那个本真的我。母亲对我只有付出,从来不索求回报。那时候的父母都喜欢跟孩子说,现在爸爸妈妈对你好,你们以后千万别有了媳妇忘了娘,记得到时候对爸爸妈妈好一点。我记忆中母亲从来没要求过我对她的付出做任何承诺。
童年的我尽管很皮,不守常规,但是我非常听母亲的话,母亲教导我的话,我都会记在心里。我想这应该是母亲的爱的力量。它有质量,让人感受深刻。
2. 母亲的爱没有条件、但有边界

母亲的爱没有条件,但是有边界。母亲没有读过太多的书,她不懂得条条框框的大道理。但是母亲身体力行的教导我,要做一个孝顺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以及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我研读了一些哲学和心理学书籍,并且自己开始撰写“父母的智慧”系列文章之后,才渐渐的理解到,母亲的爱充满了智慧。
母亲的爱蕴含着包容,包容就是无条件接受那个本真善良的我,而不是纵容我去犯错误。
母亲强调最多的就是孝顺,她也是身体力行。母亲一辈子尽心伺候了三个老人。第一个老人是我二爷,我亲爷爷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然后爸爸过继给我二爷做儿子。母亲生我的时候,二爷就已经七十八岁了。二爷那时候身体不太好,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母亲都是床前床后的伺候。
第二个老人是我亲奶奶。我奶奶不跟我们住在一起,而是跟叔叔住在离我家大概两三里路的地方,他们棣属于另外一个生产队。我奶奶一生过得非常苦。那时候我们那边非常讲究宗姓,外姓的人很容易受欺负。我们的姓在奶奶那个生产队就是小数族裔。
听母亲说,奶奶一生行事小心谨慎,但还要处处受人家的气、看人家的眼色。她老人家年纪轻轻就守了寡,自己的亲儿子都养不活,还要过继给别人。我本来还有一个姑姑,后来被人连哄带骗嫁给了别人做二房,最后因为受不了欺凌,寻了短见。
可能是因为一生太过于坎坷,奶奶晚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有时候连我都不认识。母亲非常心痛奶奶,隔三差五的会去探望奶奶,逢年过节也会请奶奶来我家住一段时间。
记得有一年家里特别苦难,好像是因为父亲在厂房里出了事故,切掉了两个手指,花了不少钱治病。那年端午节,妈妈买了一块特别小的肉,炖出来只有一小碗。我放学回家,看到这杯肉口水直流,因为我真的好久没吃肉了。可是妈妈硬是没让我吃,说是单独给奶奶准备的。
那时候我没有哭、也没有闹,不知道为什么,我能理解母亲的这份孝心。我跟母亲一起把肉送到了奶奶家,看着奶奶吃完才离去。看着她老人家乐呵呵的笑容,我也感觉到很温暖。
第三个老人是我三奶奶。三奶奶也是一个命运很苦的人。她九岁就做了童养媳,然后嫁给了我三爷爷。据说我三爷爷相貌端正、风流倜傥,一直嫌弃我三奶奶。解放战争的时候,三爷爷被抓,做了壮丁,丢下了妻儿,一去不返。
我三奶奶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嫁到了外地,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她的儿子精神有点问题,去世的比较早。三奶奶就住在我家隔壁,她老年的生活主要是由母亲来照顾。
三奶奶晚年身体倒是健硕,自己洗衣做饭没什么问题,但是所有的体力活都干不了。母亲需要帮她准备柴火、粮食、以及蔬菜等等物品。母亲常常告诫我和哥哥,如果三奶奶有任何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们都要主动去帮忙。我们老家没有自来水,需要喝井水,母亲会要求我和哥哥每天都帮三奶奶把水缸填满。
母亲很善良,她用她有限的力量教导我如何去做一个孝顺的人,如何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偷盗。记得有一次我放牛的时候,一时贪嘴,偷吃了隔壁村菜地里的菜瓜。妈妈知道后,硬是把我拉到人家去道歉,还赔了钱。她跟我讲家里再难,都不能去拿别人家的东西。
母亲希望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承担男人的责任。当然母亲并没有跟我讲过什么是责任,但是她会要求我不能说谎,敢作敢当。我欺负了女同学,她没有对我打骂,那是因为,她相信我本性善良,但是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母亲都会拉着我去给同学的父母道歉。从小到大,我基本上没有对母亲撒过谎。
所以,母亲的爱没有条件,却有边界。这些边界就是我行事为人的标准,慢慢的融入我的骨子里,成为了我一生的准则。
3. 母亲的爱充满了感染力

母亲的爱充满了感染力,那时候邻里的孩子跟父母之间会有很多矛盾,但是我却非常听母亲的话。
小时候,我也没有什么理想抱负,甚至不知道大学是怎么回事,因为我村里没有出过大学生。我努力学习的目标就是,不违背母亲的期许,同时让母亲能为我而骄傲。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调皮淘气,但是我从内心深处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对得起母亲的人。
- 母亲特别害怕我跟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我的朋友中就从来没有不务正业的小混混;
- 母亲不喜欢我沉溺于看武打小说,我就从来不读任何课外读物;
- 母亲希望我学习成绩好,我总会把成绩保持一个优秀的成绩;
- 母亲害怕我赌博抽烟,我根本就不会去碰这些东西。
我从小就非常心疼母亲。母亲身体一直不是特别好,听她说是生我的时候没坐好月子。母亲生我的时候正直播种培苗的季节,没等我满月,她就要下水田培育秧苗,从而留下了病根。所以我一直对母亲心怀愧疚。
我喜欢跟着母亲下地干活,每次母亲下完农田都会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我就会帮忙端水送茶。我永远忘不了母亲用手轻轻拨开额前的长发、用毛巾擦拭脸上的汗水、接过我小手里的水杯时的幸福微笑。那时候的我总想通过我微薄的力量逗母亲开心。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拿到三好学生,我拿着奖状迫不及待的想拿给母亲看。那一天母亲去附近的集市赶集了,我拿着奖状和成绩单翻了几座山,从闹市中找到了母亲。当我把成绩单放到母亲的面前之后,母亲非常高兴的拿给在集市里碰见的亲邻们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母亲发自内心的喜悦,到现在我都记忆深刻。
从那时候开始,我突然找到了给母亲带来快乐的秘诀。后来我一直努力学习,就是想每学期末拿到奖状让母亲高兴一下。
记得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我拿了全校第十三名,我高兴的不行,把成绩单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一眼后,脸一下就阴了下来,说我以前全乡考试都能名列前十,这次怎么只考了第十三名?
那时候我差不多十四岁,应该正处于叛逆期的年龄,但是我对于母亲的责备没有任何逆反心理。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能听从母亲对我的批评和教育。记忆中,我没有跟母亲有过任何直接的冲突。
直到我为人父母的时候,才想明白,那是因为母亲的爱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感染力,我们之间彼此信任。她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她的任何出发点都是为了我好。她责怪我只拿了第十三名,因为她察觉我退步了,我没有完成对自己的超越。她从来不拿我跟别人比较,也不强求我光宗耀祖。
母亲只是要求,今天的我不能比昨天的我差。我初一下半学期就更加努力的学习,一步一步把学习成绩赶了上来,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考了全校第二名。
我们农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养儿防老。但是我从来没从母亲的嘴里听到过半点她的爱需要回报的意思。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们好就行,我身体没关系。“ 每次听完这句话,我心里都难受的不行。
大概从我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母亲就开始经常头痛,从而短期记忆力陡然下降。从初三开始,我周一到周五都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有一次我回家吃饭,发现母亲的菜没有放盐。妈妈说了一句, “最近记忆力不好,总是丢三落四”,说完就端着菜去厨房回锅。看着母亲若现蹒跚的背影,我泪如雨下。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母亲身体已经开始衰弱了。尽管她以前身体也不是特别好,但是在我眼里她一直是钢筋铁骨,是帮我撑起一片天的顶梁柱。此刻我突然感觉到这个顶梁柱开始有了裂痕,那时候我特别害怕妈妈会离去,我第一次特别想快点长大。
母亲看见我流泪,回来安慰我,还是那就话“只要你们好就行,我身体没关系。”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充满了力量,我的心深深的被触动着。直到现在,我每次跟母亲打电话或者视频,彼此问候的时候,母亲还是喜欢说这句话。
母亲,您可知道?的这句话却每次都能触动我的心,它让我感受到了爱。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这就是无条件的爱,没有任何索求,简单却充满了感染力。
4. 母亲的爱就是我的归属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初中毕业我没能考上重点中学。但是我却没有那么伤心,也并不沮丧。原因是,母亲的爱让我感觉到,我在她心目中是最好的,就算我在外面遍体鳞伤,总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在那等待我返航,这或许就是归属感。
母亲为了我上重点中学的事到处托关系,找人帮忙。母亲之前从来没走出过我们镇,因为这件事情,她跑了好几次县城。
记得母亲最后一次去县城,很晚还没回来。我就沿着山里去找母亲,发现母亲一个人躲在一个小山坡下哭泣。她含着泪告诉我,我去重点中学彻底没有希望了,只有去普通中学了。那时候我也忍不住泪如雨下,倒不是因为这个不如意的结果,而是我知道,这个结果不是母亲对我的期望。
我知道,母亲流泪是因为她责怪自己不能把最好的东西给我,然而让我伤心的是,此刻我不能让母亲为我骄傲。
从那时候开始,我发誓一定要更努力的学习,就算在普通中学也不能比上重点中学的差。在高中,我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我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就算周末我也没放松过。记得高中附近有一座金华山,据说风景很好,是非常适合男女同学一起散步的地方。我的朋友们基本上都爬过好几回,可我至今一次都没去过。那个时候,我吝啬浪费哪怕一分钟学习时间。
我在高中前几次的考试成绩并不突出,成绩在班上仅仅是十名左右。我知道高中压力会特别大,我在上高中之前的暑假还特意的背了一遍成语字典。可惜我天资平平,班上难得一次成语比赛,我也未能脱颖而出。
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气馁,回到家,我把成绩跟母亲说了。母亲安慰了我,说这是县城里的学校,有很多好学生,刚开始成绩不如意也正常。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我、鼓励我。她的话充满了力量,让我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愈挫愈勇。
这就是归属感。不管我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不会全盘否定自己,因为我知道有那么一个人,我在她心目中是最好的;我也不会气馁而停止不前,因为我也知道那么一个人,我需要用更多的努力去回报她对我的信任。
5. 母亲的爱让我变得坚毅

母亲对我影响最深的一点就是她教育我要做一个孝顺的人,我为人处世都会心存孝道。我每做一个决定都要求自己对得起母亲。正如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这本书里讲的一样,
磨炼心性,以孝育人。
《匠人精神》
只要我们心存孝道,我们就会严格按照父母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那么我们就不会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慢慢的我们就会变成父母期望我们变成的样子。
母亲要求我不断挑战自己,今天要比昨天强,慢慢的成就了我性格中的坚毅。我的天资并不出众,但是我的性格却会让我遇强则强,不畏惧失败。
高中初期,我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我经过不懈的努力追了上来,而且我也没有就此自满。那时候我特别喜欢跟高年级的同学去交流,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比我高两届的万师兄。我慢慢的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想,我想要考上重点大学。从此我有了更崇高的目标,学习的动力不再停留在与身边的同学比较。
坚毅带来的力量就是主动向困难挺近,不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在我上高中之前,母亲托人打听到,高中物理最难,很多人都学不好。然后母亲鼓励我一定要把物理学好,从而我对物理产出了无比浓烈的兴趣。正是有了母亲的鼓励,我没有被困难吓到,因为我知道,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实现对自己的超越。上物理课时,我非常认真,所以我的物理成绩一直非常好,全县五科联赛,我物理单科还拿到了全县第一名。我跟物理老师,也是后来的班主任,也成为了忘年之交。
我有严重的偏科,语文跟英语是我的短板,我的成绩从第一学期末基本稳住在第二名。我一直很崇拜稳居第一名的肖同学,他很有天赋,他各科成绩都很均衡,轻轻松松就能稳居第一。我没有嫉妒他,我选择的是向他学习,主动跟他做朋友。
现今,我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后,才懂得了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我会有意识的把别人的成功当做一种动力而不是压力,这或许也是坚毅带来的力量。
在高中后期,经过长时间的“尾随”,我终于超过了肖同学,拿到第一名。直到后来三界复读生吴同学来到我们班,我又被挤到了第二名的位置。我跟吴同学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一直非常感谢吴同学,他的到来也激励了我的更大进步。我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很差,落后吴同学一大截,但是在后三次模拟考试中,我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以至于我的高考成绩是所有四次模拟考试成绩中最好的。
这是我的真实经历,我的人生并没有开挂,但是我确实一步一个脚印,每天都要有进步。这也是母亲对我的要求,她始终要求我去跟过去的自己比,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对自己的超越。这就是母亲的爱给我带来的坚毅,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总能帮助我渡过难关。
6. 母亲的爱成就了我的独立自尊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如愿考上了天津大学,终于兑现了当初对母亲的承诺。我怀揣母亲为我凑来的7000块钱,来到了心神以往的知名大学,可是到大学之后,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我宿舍六个同学,两个天津市的、一个沈阳市的、一个南昌市的、一个新疆阿克苏市的,我是唯一名个来自农村的。我一个南方人来到北方上学,样貌不突出、穿的也土、袋里还没有钱,刚开始我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清楚,我真的有一股发自内心的自卑感。
第一次去学校,是我哥哥送我过去的,哥哥呆了两天离开之后,我特别的思念母亲、思念家人。我在天津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亲人。当我想母亲的时候,会一个人偷偷的到青年湖边落泪。还好后面认识几个老乡,比如杜略同学以及我的妻子。偶尔能够与他们一起说说家乡话,缓解我的不少思愁。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见识和学识在院系、甚至在班级里都不算突出。我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几度失眠,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迷惘。
那个时候,我隔三差五都会给母亲打电话,但是都是报喜不报忧。我不想母亲为我担心。母亲已经给了我她能给的一切,我需要靠自己。
那个时候,我有一千万个理由让我自己堕落,让自己变得平庸。我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能考上天津大学已属不易,我完全可以找到比不过他人的理由。但是我不愿意这么做,我要成为让母亲骄傲的孩子。我在大学四年学习非常刻苦,倒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处处对得起母亲。
大学四年给我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我能够顺利度过这四年,首先要感谢我现在的妻子的陪伴,同时更要感谢母亲的爱,它成就了我独立的自尊。
- 母亲要求我孝顺,我学会了感恩,我对身边的事务充满了感激之情;
- 母亲要求我善良,我学会了善待他人,慢慢的结交了很多朋友;
- 母亲要求我有责任感,我学会了面对挫折,我会在困难中获益;
- 母亲要求我不偷不抢,我学会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完善自我。
这几点也就成就了我评判事物的标准。这就是价值感。
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对得起母亲,首先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这是自爱。
母亲让我知道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了解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对于长处,我会戒骄戒傲,继续保持;对于短处,我会愈学愈勇,迎头赶上。这就是自信。
自我价值观、自爱、和自信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立的自尊。
自尊会让我面对遭遇悲观情情绪时,保持理性;面对艰难险阻时,保持斗志;面对外界诱惑是,保持克制。独立的自尊让我大学四年没有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不断的探索未知的自我,追求心智的成熟。
大学四年级,我放弃了天津大学保送的机会,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接着又出国留学。现在我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更加能感受到母亲的爱对我一生的影响。
每当我发现我知识的缺口,不足以帮助我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会以母亲为榜样,不断去探索、去学习、去突破,学会做一个好父亲。正是有了这份独立自尊,我永远不会放弃对于更高自我的追求。
7.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把把爱的定义成: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识。
《少有人走的路》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真正爱一个人,你会为了他不断的去改变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更好的帮助他成长。
- 溺爱不是爱。溺爱是一方无限制的去迎合另一方的需求。溺爱也可以没有条件,但是也没有边界。付出的一方没有拓宽自己的界限、没有完善自我,同时双方都没有达到心智成熟。
- 母亲的爱没有条件、满含包容,但是却有边界。母亲一直身体力行的在用这些边界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心智成熟以及自我完善。
- 母亲不停的拓展她的边界和舒适圈。我淘气,她谆谆教导我;我没有考上重点中学,她突破自己,独自去县城;母亲很爱面子,但是她会为了我上学的事去求人;母亲为了我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她会拼命的去劳作。
- 母亲有惊人的克制力。母亲每天都很劳累,但她对我总是面带微笑、任劳任怨。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难免会在外面被人欺负,但是母亲从来没有迁怒于我,从来没有对我大吼大叫。就算我犯了错误,母亲也不会对我任意打骂,而是谆谆教导。
- 母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当我不知道如何去爱我的孩子的时候,我就会去回忆母亲是怎么爱我的;当我因为焦虑而对孩子不耐烦、准备发怒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母亲没有迁怒于我;当我发现自己知识的缺口,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的时候,我会学习母亲一样去拓展自我界限,不断地去探索。
8. 结束语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说道,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儿童的人格教育》
我是幸运的人,因为母亲给予了我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接受那个本真的我。无条件的爱给了我足够的归属感,就算我在外面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会觉得天塌不下来,因为我知道,母亲对我的无条件的爱一直都在。
爱没有条件却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我们不可以逾越的规则,是我们价值观的标准。一旦我们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也就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扭曲对自己的认知。
这就是我的母亲,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无条件的爱”。我在这种无条件的爱里健康成长,同时我也会把这无条件的爱传递给我的孩子们。无论我长到多大,母亲所给于我的无条件的爱,都是推动我不断完事自我、探寻自我的动力。
如果您喜欢《父母的智慧》系列文章,请加入“父母的智慧微信交流群” ,这里将会是大家一起吐槽、一起成长的温馨小站。您可以使用手机扫面下面的二维码加入微信群。

阅读更多《父母的智慧 》系列文章:
9. 主编的话
读完Dr. Nie的这篇文章,我是有感触的、眼角是湿润的。因为这让我也想起了我的母亲,她对我也是不离不弃、不打不骂,只是给予默默的爱、默默的教导、 默默的支持。
我的童年:幼儿园开始逃学、经常有家长到家里告状、小学成绩一直中等偏下、初一期末考试全班倒数第三、多门课程不及格。
我的母亲:小学时,母亲会一遍一遍的炒写考试卷,为的是让我能够把试卷多做几遍。很多家长会让孩子离我远点,母亲知道了会默默的伤心;开家长会,母亲会坐在班级最后的位置上默默的流泪。可是面对我,母亲总是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将她的真情实感告知我,让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一直给予我期望和支持。母亲对于我,可以说是倾尽一生,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终有一天,我这个浪子终回头。这一切都源于母亲的包容、母亲的信任、以及母亲的无条件的爱。
现在我们身为人父、身为人母,我们能够给予我们下一代怎样的爱呢?我们孩子们在成人之后,还能回味起那些童年时,我们给予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吗?
下面是您的分享时间了!您和您的母亲有哪些爱的故事呢?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分享您和母亲的故事,请在文末的留言处,与大家分享。

在美国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Dr. Nie 创业多年,并且常年从事机器人教育以及STEM教育的相关工作。
目前定居于美国芝加哥,是两个孩子(9岁的Ethan和7岁的Michael)的父亲。作为一个父亲,Dr. Nie 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了哲学、儿童教育、以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擅长儿童教育方面的创作。
Dr. Nie 特别强调家庭教育,他对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掌握的相关技巧很有心得。Dr. Nie定期撰写原创的、内容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同时,各位读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任何困惑,请在文章末尾留言,Dr. Nie会及时给大家反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