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教育专家谈到父母的 “有效陪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等等关于孩子教育的论述,大家会频频点头,但未必都听懂了,原因是这些论述仅仅讲出了”How”,但并没有给出”Why”。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籍《Thirty Million Words: Building a Child’s Brain》全面的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强调了父母与孩子谈话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更为重要。
作者是一名美国医生,书中主要讲解了父母与孩子谈话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孩子思维、行为、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起跑线“其实存在于父母与孩子谈话的时间和质量。孩子在九个月的时候就会产生思维、智力、情商等各个方面的差异。

为什么有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大量的看电视、玩手机束手无策?这本书都给出了答案。本书的中文翻译叫做”父母的语言“,这里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父母谈话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1. 父母和孩子对话的重要性
先看一组数据:对于13-36个月孩子,每个小时听到的语句数量统计:
- 对于脑力劳动者家庭: 接近500句/小时
- 对于工人家庭:大约300句/小时
- 对于享受救济的家庭:少于200句/小时
三岁孩子已经掌握的词汇量统计:
- 对于脑力劳动者家庭: 1000多个单词
- 对于享受救济的家庭:500多个单词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直接影响孩子的词汇量,同时决定了孩子的自控力、情商、智商、思维等等多个方面。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95%的词汇来源于父母,“言传身教”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家大儿子Jayden今年七岁,可常常会冒出”Prototype“, ”Entrepreneur”, “Marketing”这样的大词,估计这和我天天在家唠叨这些东西有关。而且,我身上的坏毛病,他好像也都有。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确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
有感于三年前辞去学校工作,一边创业、一边培养孩子的决定,看来是碰对了。孩子小的时候,我和孩子居住两地,很少有机会给予孩子“有效陪伴”,更谈不上“有效对话”。现在辞去大学教职,有机会和孩子进行更多更有质量的“有效对话”,感觉孩子进步明显。
2. 如何和与孩子进行交流?
父母可以尝试掌握以下的4T原则:
- 共情关注 (Tune in): 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有效陪伴,您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需要跟随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兴趣转变、理解孩子的行为,同时有效的给予回应和反馈。
- 充分交流 (Talk more): 充分和孩子讲述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为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创建孩子和这个世界的连接。在谈话的时候,尽量少用代词。举个例子,您可能会和孩子说”你是不是应该看看这个“,“这个”就是一个代词,您可以使用”你是不是应该看看这本书“来代替。
- 轮流谈话 (Take turns):不要用命令的语言和孩子说话,而使用“因果关系”来和孩子谈话。什么叫因果关系?指的是父母尽量使用因果关系给孩子讲解事情的起因和从而引发的结果。比如,您不希望孩子模电线,您可能会说“不准弄电线啊”,或者您可以给孩子解释“如果摸电线会不安全哦,如果被电打着,就会有生命危险哦”,后者就是基于因果的解释,前者就是100%的命令。
- 关掉手机电视 (Turn it off):孩子看看视、玩手机完全不具备以上的三个原则,既不共情、也不交流、更不轮流。所以,看电视的孩子常常情商发展缓慢,由于缺少了以上三个原则,孩子不能得到实时的反馈,没有办法培养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共情,所以常常会催生出熊孩子。
3. 有效交流的结果
父母与孩子不同说话的方式会培养出思想、行为、能力完全不同的孩子,下面举几个例子:
3.1 语言能力
这个自然不用多说,从之前的数据可以看出,脑力劳动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比其它家庭的孩子的词汇量更大,语言能力更强。
这里并不是说学历高的家庭一定教育的好,而指的是,注重孩子培养的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共处,给于更多的“有效陪伴”,提供更好的“有效谈话”。
3.2 自控力
大家可能听过“延迟满足”这个词,百度的定义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有一个很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人员给孩子们两个选择,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棉花糖,饼干或者巧克力等等),立刻拥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人员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从而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多余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比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那么好的自控力如何培养呢?这本书给出了它的答案,这都取决于父母如何和孩子交流。
- 如果父母使用命令型的语言和孩子讲话,孩子的自控力会很弱;
- 而如果父母以建议、提示的方式和孩子讲话,强调因果关系,孩子更能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们家的Jayden自控力还不错,说好玩iPad15分钟,到时间一定自己将iPad关机。以前以为他像妈妈,后来发现,我们大人和他讲话的时候大多强调因果,让他自己去思考,培养他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掌控自己的人生。
3.3 思维方式
在之前的一篇儿童教育文章中,我们谈论过成长型思维方式,这是相对于固定性思维方式而言:
-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和智商是随着有效练习不断进步和提升的,强调“熟能生巧”;
- 固定性思维方式认为人的智商是天生并且不变。
所以具有固定思维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常常责怪自己不够聪明,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积极的寻找方法、加强练习,因为他们更懂得“十万个小时”的道理。
那孩子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主要取决于父母如何与孩子交流,您在家里,表扬孩子的时候,常常强调”努力“还是夸耀”聪明“呢?
3.4 善良和同理心
在美国的教育中,非常强调孩子善良(Kindness)和同理心(Empathy)的培养。
如何让孩子有正确的行为方式、懂得关心别人和具有同理心?
其实这些都来自于父母的语言引导。在规范孩子行为的时候,多用名词,少用动词。比如,有两组禁止性的语言:第一组,您不要骗人(动词),第二组,你不要做个骗子(名词);另外一个例子,第一组,你能不能帮我?第二组,你能不能做我的帮手(名词)。
可以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更加有效。通过父母的语言的引导,孩子会快速建立道德准则。
4. 写在最后
孩子教育的最佳时间在于幼年。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听话的时候,多多和孩子相处,给予有效陪伴,进行有效对话,帮助孩子在小的时候处理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乐观积极的思维方式,并且形成思维习惯。
这样孩子大了以后,他们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附上《Thirty Million Words》英文原版书的封面和链接。


《美国生活指南》主编,Peter 于2017年底创办了在线刊物《美国生活指南》,总部位于美国德州的达拉斯。刊物内容紧紧围绕美国生活的相关话题,包括美国投资、美国购物、美国旅游、儿童教育、信用卡指南和美国生活小窍门。
Peter 在美国定居16年,在美国获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曾经在美国大学从事教研工作,擅长教育、投资类文章的撰写和编辑。同时,Peter 喜爱教授课程,您可以查看彼得课程,了解最新课程信息。
《美国生活指南》办刊宗旨:为在美华人、来美工作、学习、和旅游的朋友们,提供最真实、最实用、最详尽的美国攻略大全。订阅《美国生活指南》,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同时,请关注我们的 Twitter 账号,第一时间收到我们发布的攻略文章。
写的真好!言之有理!
Linda,非常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