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跟Ethan以及Michael在一起读书。Ethan读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迫不及待的来跟我分享。当Ethan读到一半的时候,Michael开始插嘴,要跟我讲他的故事,然后是他们俩就争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Ethan大声用中文说了一句 “闭嘴,你个傻子”,然后Michael也回了一句“你傻”。。。。
What?我非常震惊的不是他们插嘴、争吵,而是他们竟然会用中文骂人。本能驱使我询问了Ethan “闭嘴” 这个词到底哪里学来的?他们俩异口同声的说:“You speak 闭嘴 to mom once.”
我一时语塞,因为我相信曾今的某一刻可能真说过这么一句对夫人不尊重的话。此时,我有些困惑,到底是应该利用权利否认自己的过失,还是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勇敢承认错误呢?
稍作停顿后,我还是选择做一个谦逊的父亲,我没有为自己的过错争辩。我首先承认了我的错误,我不应该情绪失控,说出这么一句不尊重妻子的话。我希望得到他们以及妈妈的原谅。然后我回过头来继续处理了Ethan骂人以及Michael插嘴的事情。
整个事件,我们处理的很流畅,没有出现太大的失控。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丢失了个人的“颜面”,然而孩子们并没有因此不尊重我。孩子们也没有因为我的过错拒绝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这里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当孩子们指出我们父母身上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应对?
有些人或许更愿意利用自己的权威,拒绝承认,寻找理由搪塞或者转移话题来维持父母的尊严。
然而此刻,我选择做一个谦虚的父亲,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1.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
《活好》的作者日野原重明,在105岁的时候,被问到明天的计划时,老人家的回答是 “继续探索未知的自我”。一个饱经风霜,活了一个多世纪的老人都还要继续完善自己,更何况我们这些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呢?
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初为人母、初为人父,我们肯定有很多东西不懂,需要去学习:
- 我们或许懂得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是我们不一定懂得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 我们或许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批评、指责能让孩子们进步,但是我们不一定懂得如何合理的控制情绪,从而不伤害孩子们的归属感;
- 我们或许知道哄孩子开心,但是我们不一定知道幸福的本质;
- 我们或许知道电子产品的危害,但是我们不一定知道为什么人们容易行为上瘾。
总之,我们并不完美,而且还经常犯错误,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在孩子们心目中也并不完美。
焦虑的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省吃俭用,拼死拼活都是为了这个家,我能有什么错?” 然而错误就是错误,跟付出多少没有关系。如果您觉得自己付出了太多,或许是因为我们努力的方向错了?
2. 平等是沟通的桥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我曾今问过Ethan, “你介意爸爸经常犯错误吗?” 他说:“That’s OK. I usually make mistakes too. We can be friends.”
所以,我们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保持跟孩子们的平等。平等和相互尊重是通往孩子心灵的一条纽带。
一个“完美”的父母跟一个总是犯错误的孩子之间大多存在的是屈服、反抗以及相爱相杀,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怀彼此。
平等是沟通的桥梁,只有我们放低身段,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孩子,他们才会放弃反抗情绪,心甘情愿的听取我们的意见。
Alfred Adler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面说,
反抗是人类的本能。
Alfred Adler
反抗是因为我们害怕个人价值的缺失。试想一下,如果在孩子们眼里,自己的父母从来不犯错误,而自己却总是做错事,这样他们会对自己多么的失望?
孩子们害怕的不是犯错误,他们害怕的是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Ethan内心非常敏感,以前他只要做错一件事,哪怕玩游戏输了,就算我们不批评他,他都会特别失落,说自己是个Loser。我刚开始的处理办法就是训斥、说教,命令他做一个坚强,勇敢面对错误的孩子,然而结果是使他更失落、更崩溃。
后来我尝试跟他一起承担错误的结果,跟他讲爸爸以前做过类似的错事,反而他的情绪更容易平定,还反过来问我当时是如何处理的?这样我不仅平复了他的情绪,还顺理成章的与他一起探讨了解决方案。
后来我通过阅读才发现,这就是同理心交流。
所以,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给孩子们展示一个真实的父母,从而通过同理心交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跟他们共同迎接挑战。
3.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跟孩子共同成长
我倡导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是为了帮孩子们寻找解释做错事的理由,从而跟孩子们一起“快乐”的犯错误。
我是觉得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就像《终身成长》这本书里面说的一样,
我们要保持成长型思维,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完美。
《终生成长》
我们只有坚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才会更加理性的面对错误的过往。
我非常感谢孩子们给我带来的改变。他们是给予我成长的动力,让我去阅读大量足以影响我一生的好书。我确确实实从中获得了自己的快乐,同时,我把帮助孩子成长当做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负担。我会针对自己的不足,选择相关的书籍来学习。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我觉得的我的方式和方法不科学,于是我认真研读了Jean Nelson的《正面管教》,然后我学会了和善而坚定,无条件的爱但是要有边界。
我不知道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我学习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自卑与超越》,《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爱因斯坦传》,《硅谷钢铁侠》,《幸福的方法》等。
我明白了幸福是跟他人愉快的交往,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只有让孩子们学会去帮助他人,把个人的价值建立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基础上,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为了让Ethan跟Michael心甘情愿的远离电子产品,我读了《游戏改变世界》以及《欲罢不能》。我知道了什么是行为上瘾,熟知游戏影响孩子们行为的原理,然后我采用了更有针对性的办法成功改变了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同时我还看了《感受爱》,《反脆弱》,《坚毅》,《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等书籍,让我学会了共情交流,自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跟不确定性愉快交往等等。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发现我不但更好的帮助到了孩子们,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我明白了很多一直困惑我的道理,同时我和妻子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现在我会经常主动的去赞美妻子。妻子在“管教”我的时候,也学会了和善而坚定。以前她喊我刮胡子,都会说看你胡子拉碴的,太难看了,赶紧刮掉,而现在她会说,老公我觉得你如果及时把胡子刮掉,会显得更精神。
以前我面对妻子的抱怨,我容易不耐烦,总觉得她小题大做,而现在我会更有耐心的去聆听,用共情交流去理解她内心的感受,因为我知道了影响她行为的不是情绪,而是内心的压力,我会愿意跟她一起去承担这些压力。
这样我们夫妻生活缓和了很多,少了很多争吵,多了很多欢笑。
所以,学习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孩子们也乐意看到我们的改变。只有我们先改变自己,孩子们才会和我们一起成长。
4. 父母的榜样
行胜于言,我们与其做一个驱赶马儿奔跑的马夫,还不如做一个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我特别喜欢《终身成长》这个本书,因为它告诉我一个人的见识、能力、和智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改变和提高。
我非常乐意Ethan和Michael能够接受这个Philosophy,通过后天的不停努力去实现对自己的超越。然而,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标准来约束一下自己呢?
我一贯的原则是,自己的做不到的事情,我不会强求孩子们做到。想象一个场景,母亲打开电脑看着肥皂剧,父亲拿走手机刷小视频,然后两人异口同声的阻止孩子玩游戏,去做作业。孩子们会怎么想?他们感觉到的是压迫和屈服,心里估计会说一千万个“Unfair”。
我为了说服孩子们不玩电子产品,我当着他们的面删除了手机上全部的游戏。我还记得,当我要删除最后一个游戏的时候,Ethan强烈要求我别删,因为他也知道榜样的力量,一旦我做到了,他也必须要做到。
自律来源于强大的自尊。榜样的力量在于给对方指明方向,让他们知道朝着这个方向走,肯定能找到光明。只有我们承担起榜样的角色,孩子们才会觉得,“Nothing too bad will happen as parent are there”。这就是安全感和信心。
马云曾今说过,如果一个婚姻要靠责任去维持,估计也坚持不久。我想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引申到与孩子的关系上,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责任去跟孩子们相处,那结果肯定不如预期。
我们需要感受与跟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快乐,和他们肩并肩、共同成长。作为两个男孩(7岁的Michael和9岁的Ethan)的父亲,我现在非常享受一个父亲的角色,跟孩子们相处的越来越融洽。他们也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让我重新去审视自己、探索自己。
5. 写在最后
父母是孩子的明镜和榜样。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做一个谦虚的父母,承认自己身上的不完美,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父母的榜样。
让我们与孩子们肩并肩、共同成长。
如果您喜欢Dr. Nie撰写的《父母的智慧》系列,请加入Dr. Nie 主持的“父母的智慧微信交流群” ,这里将会是大家一起吐槽、一起成长的温馨小站。您可以使用手机扫面下面的二维码加入微信群。

如果您喜欢《美国生活指南》发表的文章,您也可以使用邮箱订阅我们的频道!

在美国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Dr. Nie 创业多年,并且常年从事机器人教育以及STEM教育的相关工作。
目前定居于美国芝加哥,是两个孩子(9岁的Ethan和7岁的Michael)的父亲。作为一个父亲,Dr. Nie 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了哲学、儿童教育、以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擅长儿童教育方面的创作。
Dr. Nie 特别强调家庭教育,他对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掌握的相关技巧很有心得。Dr. Nie定期撰写原创的、内容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同时,各位读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任何困惑,请在文章末尾留言,Dr. Nie会及时给大家反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