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9年9月19日,Facebook硅谷总部园区内,陈先生从四楼(最高楼层)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38岁的生命,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亲人无尽的伤痛。
这件事情也让我心痛不已。这个悲剧在美国和国内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相关的报道,我这里摘选一些,从而对大多数的观点做一个总结:
上述评论是否属实,我没有办法去证实。但是,不难看出,工作的压力、签证的压力以及PIP,都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压力、困惑、甚至是恐惧,都有可能是促使这个悲剧发生的重要推手。
可我又想到,人生在世,处境有高有低,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低谷、挫折、恐惧、失望等等负面、甚至于是悲观的情绪。有些人能够越挫越勇,有些人在压力面前却束手无策。
-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不因这些负面的因素而迷失前进的方向?
- 面对这些负面情绪的因素的时候,到底什么能力能够支撑我们成功走出困境?
- 作为父母的你我,如果帮助孩子们培养这种应对外界干扰因素的抵抗能力?
今天,我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尝试的分析一下这些问题,搞清楚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归属感。尼采曾经说过,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尼采
也就是说,轻生可能源于一个人价值感的缺失。
价值感来源于爱

个人价值感需要通过爱,才能被感知。
去年有一部名为《A Street Cat Named Bob》的电影,感动了很多人,讲的是一个瘾君子流浪汉James被一只流浪猫Bob救赎的故事。James的前半生因为家庭破裂,缺乏爱,从而吸毒流浪街头。然而,流浪猫Bob的出现,给了James那个久违的被需要的感觉。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是爱。因为“爱”,James心甘情愿的为Bob去付出,他会用口袋里仅有的买汉堡的钱给Bob去治疗腿伤。Bob回馈给James的是不离不弃的守候,让James在付出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爱,从而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以及好好活下去的意义。
我们孩子的身边从来就不缺乏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祖辈的爱等等,然而他们却有可能感受不到爱。为此我翻阅了Jeanne Segal的一本叫做《感受爱》的书,Jeanne说过,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被两种情绪左右,一个是爱,一个是恐惧。一旦我们感受不到爱,我们就会被恐惧所操作,从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Jeanne Segal
我们东方人表达爱会比较含蓄,从而导致爱更难被感受到。我在这里猜测,如果陈先生在被压力、困惑、甚至是恐惧情绪操纵的时候,耳边如果能够回荡起“爸爸妈妈爱你”、“老公,你是最棒的”、“爸爸,你真棒”这些充满爱的声音,说不定结局会不一样。
我毫不怀疑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爱,我们甚至愿意牺牲一切为了孩子,然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可能缺乏对爱的合理表达。
如何让孩子们常常感受到爱?
爱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只有你说出来,对方才能准确的感受到。
这里我讲一个小插曲,前几天我满怀深情的写了一篇文章,名为《破窗效应之家庭教育反思: 两个真实的实例像是明镜发人深省》,迫不及待发给老婆看,调皮的要她表扬表扬我,她憋了很久,来了一句“不错,写的还可以”。在我这么强烈的要求下,她对于爱的表达还是那么含蓄。当然,我的价值观足够让我体会到妻子对我的含蓄的爱。然而,如果她能够略带夸张的表扬我一下,我心里的满足感将会更加的强烈。
爱是一种肯定。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习惯于把爱变成一种压力,去鞭笞孩子们努力拼搏、主宰命运。从而,父母会更多的关注孩子们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本真的关爱。
孩子回到家,您可能会迫不及待的询问孩子今天考试的成绩,但是,您可能忽略了去关心孩子中午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而对于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您爱他,仅仅是因为他是您的孩子,而不是因为他考试得了第一名、体育比赛荣获冠军、或者钢琴考级轻松过关。您对他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但是“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溺爱”,我们在后续的文章中,会详细讨论这个话题。
心理学家Alfred Alder说过,
孩子们十五岁之前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那就是归属感与价值感的建立。
Alfred Alder
如何培价值感?
孩子们的价值感来自于父母对他们不断的爱的输入、不间断的肯定。
我们很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我们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习惯于给予孩子们屈辱(打击、批评、以及辱骂)来让孩子们获取前进的动力。
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孩子们长大之后出现价值感的缺失,从而让孩子变得平庸。就算最后进入名牌大学学习,也可能会出现价值感的不稳定。这样的教育可能会让孩子们的价值感过于功利,然而“功利”是一个很不稳定的东西,一旦功利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种附带的价值感也就容易迷失。
Jean Nelson在《正面管教》里面强调父母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所谓无条件就是,我们爱他们仅仅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上取得成绩,不对爱添加任何功利。无条件的爱是给予,也是一种肯定,它是孩子们培养自爱,自信的营养剂。一旦孩子们培养了足够的自信,他们就会慢慢有了判断事务的标准,这就是价值感。
如何培养归属感?
归属感是支撑人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归属感是那种不管我怎么样,荣辱或者贫贱,总有那么一个可以让你依靠的港湾在等待。
如果陈先生在走向极端的路上,心里能出现这么一个港湾,他可能不会迈出最终那么一步。Alfred Alder说,
人的本性是自卑,我们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我们怕失去价值或者我们的价值被人感受不到。
Alfred Alder
这种不安全感强烈到一定程度就会让我们被恐惧笼罩,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那个“港湾”无条件的存在。这个港湾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正如日野原重明在《活好》说的那样,
爱就是接受那个最真实的他。
日野原重明
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里说的,
让人活下去不是希望而是意义。
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
Alfred Adler在《自卑与超越》里面也说,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能够被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
Alfred Adler
所以我们只有把我们的生命奉献给社会,去帮助他人,才能实现生命真正的价值。
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说,
伟人就是能为别人花时间的人。
日野原重明
我们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伟人,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我们的个人价值附加一些社会属性,我坚信这种价值观会更加稳定、而富有意义。
我曾今也有过迷失,觉得生命平淡无奇,找不到兴奋点,但是自从我努力学习心理学,哲学以及育儿的相关知识,去帮助自己的孩子,以及影响身边的朋友的时候,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我暗自决定爱护好自己的身体,减肥,健康饮食,以至于有更多的时间以及更好的状态去帮助更多的人,活出生命的意义。
写在最后
请大家为陈先生及其家人默哀一分钟,年轻的生命的结束往往让善良的人们无比心痛。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陈先生已故,我们都还要好好活着。希望我的这些感悟,能够引起大家对家庭教育的深思,别让悲剧重演。

在美国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Dr. Nie 创业多年,并且常年从事机器人教育以及STEM教育的相关工作。
目前定居于美国芝加哥,是两个孩子(9岁的Ethan和7岁的Michael)的父亲。作为一个父亲,Dr. Nie 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了哲学、儿童教育、以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擅长儿童教育方面的创作。
Dr. Nie 特别强调家庭教育,他对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掌握的相关技巧很有心得。Dr. Nie定期撰写原创的、内容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同时,各位读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任何困惑,请在文章末尾留言,Dr. Nie会及时给大家反馈。
Leave a Reply